:::

  「從理解到陪伴」- 那些在年長者身上看見的失落、悲傷與寂寞

分享:

分享到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博(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信(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新視窗)  

「從理解到陪伴」- 那些在年長者身上看見的失落、悲傷與寂寞

實習心理師 林翊絜

 

「身旁的外公外婆,從未主動在我們面前呈現他們的悲傷。而我能做的,就是靜靜的坐著,靜靜的聆聽著專屬於他們的故事。

 

那些存在 但卻從未被述說的失落

 

小時候被外公外婆帶大的我,跟他們的感情十分緊密,即使成年遠離家鄉求學,回家後也一定會往外公家跑,看看他們有沒有吃好、睡好…。隨著時間一年一年的過去,觀察到外公的身體狀況也跟著年紀而老化,開始需要每天量血壓、吃藥,爬樓梯、走路的動作對膝蓋漸漸有負荷的狀況,時常聽著外公抱怨說:「老啊啦,冇效啊啦,身體壞了了啊啦!」看著因體力衰退、健康不似從前而沮喪的外公,想安慰他,卻不知道該怎麼說比較合適…。

 

這幾年,跟外公感情最好的兩個哥哥相繼離世,人在外地的我,沒有辦法出席喪禮。在喪禮過後的某次茶餘飯後閒聊,我關心起此事,外公也只是淡淡地帶過,即便如此,我還是看見了外公表情上的落寞。外公雖會抱怨自己的「爛身體」,卻從未提及自己的悲傷、失落與寂寞…。當下才意識到,即便自己在悲傷輔導專業有多年的接觸與學習,卻還是沒有辦法完全地理解最親近的家人正承受著多大的失落;面對將失落藏在心底的家人,自己能做些什麼? 

 

想邀請家中也有年長者的您一起來想想:在與年長者相處的過程中,可曾經感受到他們因著老化的過程而出現失落、悲傷與寂寞的神情?那個當下發生了什麼事呢?而您,曾嘗試用哪些方法來舒緩長者的情緒呢?   

 

 

那些隨著年紀增長而帶來的變化與失落

 

老化本是正常的現象,且身心會相互影響。在思考如何陪伴與照顧年長者之前,或許可以先理解身體老化過程會帶來了哪些變化,而這些變化又是如何影響心理、感受

 

  • 生理上

身體機能逐漸退化、思考與活動能力不靈活、疾病纏身

 

  • 外觀上

皮膚上的皺紋、頭上的白髮、微駝的背…。

 

  • 社會上

親友的死亡、離婚、退休、子女離家、搬遷、社會變動…。

 

 

這些生理、外觀與社會的變動,在許多長者心理產生很大的漣漪,因這些漣漪而觸發的情緒與感受,連帶影響長者們對自我生命價值與意義的看法。如身體機能的衰退、行動上須仰賴他人時,長者心理除了會有身體功能逐漸喪失的失落感,也會有需時時麻煩他人的無用與自卑感;而外觀上有別於青春年華時的樣貌,反映出來的則是那個曾經輝煌、有力氣的、有理想的自己難以再現,內心可能正經驗著失去部分自我的失落感;社會人際上,親友或伴侶的離世、子女的離家,帶給長者的則是失去與他人關係連結的悲傷與寂寞。

 

儘管隨著各自的人生經歷、文化背景、生活環境、心理個性和行為需求等的不同,長者們的心理與情緒狀態也會有所不同。但整體來看,失落、悲傷與寂寞幾乎是長者們共同的心理體驗。

 

提供沒有壓力的關懷、理解與陪伴

 

「家」是長者的情感依靠,身為家屬與照顧者的我們,面對年長者的失落、悲傷與寂寞,都可能曾因為幫不上忙而感到挫折、難受,我們時常自問:我能做什麼?回想自己過去跟外公外婆、社區長者互動的經驗中,才發現,我們要了解的並不是我們能做什麼,而是更多的關注在於他們需要什麼? 

 

還記得某次協助帶領長者社區據點課程,觀察到一位奶奶坐在蠻後面的位置,老師走過來與奶奶互動,奶奶並沒有正面回應老師,只是尷尬地笑著。我觀察到奶奶與其他長者聊天時,需要旁人大聲說話才有反應,才發現奶奶原來有重聽的問題。我猶豫了一下,決定走到奶奶身旁,在奶奶耳邊詢問她是否想換到前面一點的位置,因為擔心奶奶坐得太遠,聽不到老師上課,但奶奶委婉地拒絕,只說有需要的話她會跟我說。

 

很多時候我們出自好意地給予,以為是為對方好,其實,一不小心就在沒有詢問與核對的情況下,就給予了我們自以為的好,即使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關懷,但少了理解,卻可能為對方帶來壓力。在與社區奶奶互動的過程中,我做到了什麼呢?其實只是在關懷與嘗試理解之間「多了一步同理」,接著就是尊重奶奶不想換位置的需求,就只要做好陪伴的角色,在她需要的時候協助即可。

 

也許您的身邊也有重聽問題的長者,他們的需求可能跟故事中的奶奶不一樣,有些長者出門時需要有家人陪同在旁邊,有些長者則可能不喜歡家人時常提及自己有重聽問題;至於面臨親友過世的長者,有的人需要可以陪著說說話、聊聊跟已逝親友有關回憶的對象,有的人可能習慣隱藏自己的失落而不願多說。因此,回看我們對家人最初始的關懷、理解與陪伴的心,以這份心意去陪伴他們當下的需要,我想這會是長者最感溫暖的時刻吧!

 

其實,每個人遇到同樣的事件都不見得有相同的情緒反應,長者也是如此。正因為每個人都是如此獨一無二,因此,「有品質的陪伴」便是先從觀察他們的狀態、傾聽他們的需要、理解他們的生命故事開始,與長者相處也是如此。

 

透過這篇短文想邀請各位,讓我們一起帶上名為「理解的眼鏡」,換上理解的視框,陪伴身邊的長者安心度過年老的歲月。

 

 

Picture1.png

(圖/取自pixabay)

 

 

 

文章校稿 & 審稿者: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 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 癒心鄉心理諮商中心

行政督導  林昀芊 諮商心理師

教育組督導  楊淑敏 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