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這麼愛,為什麼再也見不到?—親密關係中伴侶的死亡

分享:

分享到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博(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信(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新視窗)  

 

 

我們這麼愛,為什麼再也見不到?—親密關係中伴侶的死亡

實習心理師 張瑜妏

 

 

 

 

「晚安,我們明天見!」

 

 

這句話承載著許多思念的夜晚,即使疲憊,仍要熬到凌晨三點鐘,好好道一句再見,盼著下一刻。

 

 

「有些事情是真的不會再見面」

 

 

親密關係的「我愛你」當中,存在著「我」與「你」。在關係裡,我們熟悉著另一個真實的人,也許和他熱戀了多年,一起生活了的枕邊人,至今聊過的話題無數,如雪花般的撫慰著彼此,你和他曾約定好到老,卻沒有想過,有一場意外、一個疾病、我們無法控制的事情,原來有些事無法再見…。

 

 

我們都曾等待過一個人,也曾痛苦、流淚過。但是卻沒想過,有一天會發現與他天人隔絕、他離開了、不活了,怎麼找都找不到熟悉、可替代的另一個人。遇到這種事情,當下的感覺可能不是說很難過,更多的是錯愕、奇怪,地球上人口這麼多,就是沒有你要找的那個人,他,好似人間蒸發。

 

 

「有些事情是真的不會再見面」—這個普遍真理,與愛情關係的分手不同,是這個沒有再見的可能,衝擊著自己的世界。雖然知道,每個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有一個人是永遠不離開的。面對著這個生命的限制——面對死亡焦慮是最大挑戰。感受「我失去了你,也丟失了我」,因為失去而開始否認自己的存在、否認這個世界。

 

 

 

也許我們此刻能在這裡,比我們想的都還要意外

 

 

我們都曾在愛情電影裡找到自己的影子,像是《後來的我們》裡道盡了我們的曾經,「我們這麼愛,分手就不要再見面了」、「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了,就是沒有了『我們』」、「別等到失去才說對不起,別把我愛你留給來不及」。

 

 

我們都知道人生難免會有遺憾,但是,從來沒人教過我們如何面對生老病死,每個人生命經驗帶給我們不同的觀點,成長過程經歷過無數失落,但不一定非得要有另一個人形體上的消失讓我們有領悟,人生總是分分合合、拉拉扯扯,想要的得不到,不想要的卻出現,大大小小的事件如:離婚、分居、身體疾病、失業、財務上的狀況…,這當中,尤其親密關係形體上的消失衝擊最大。

 

 

雖然意識到「生存威脅」是一生中早晚的事情,但生老病死的過程其實並不理所當然,我們無法預測何時發生、如何發生。原來,也許我們此刻能在這裡,比我們想的都還要意外。

 

 

人消失了,愛情沒有消失

 

 

「失去一個人的肉身,形體不在了,種種外面的失去,或許有一天會從內在心靈裡找到」、「謝謝這個生命的破裂,他讓你懂得生命中最真實的面貌」…,這些我們都知道,但面對分離時,要說出這些話實在太困難了。生命總是難以意識去掌控,他就展開後續的扉頁。卻也因此教會我們。或許,愛,其實一直都在,只是換了形式。

 

 

一個人存在與否,在我們的心中

 

 

有的人的離開,我們沒有感覺;有的人雖然存在在你生命中,但你覺得無關痛癢。原來,「死、不死」不是重點,眼前的人的存在對我們有何意義才是重點。沒有意義怎麼會痛苦?這代表你們認真活過,否則大可以玩世不恭的態度相待。一個人存在與否,在我們的心中。

 

 

找意義的過程

 

 

這個深刻的生命斷裂經驗,留下無數抉擇痕跡,這些情感都是我們生而為人的真性情。「曾經的真的」是很棒的過程,他真的是很棒的人,所以現在覺得未來再也見不到很痛苦。這些好不容易的日子裡,無法接受他的離開、反覆想起過往事情、感受憤怒、憂鬱,這些都是正常的—「悲傷是需要適應的」,這是經驗悲傷失落而逐漸修復的歷程。雖然不知道這條適應的路程有多遠,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有方向與未來,開始建立這些痛苦經驗所帶給我們的意義。 

 

 

親密關係失落一定等於情感失落嗎?

 

以後用什麼形式出現誰會知道呢?

 

 

命如何轉變我們不會知道,這些堅韌而有生命力的累積,希望可以陪伴有類似經歷的朋友,看見自己原來不斷的做決定,找尋意義的自己,即使矛盾,也好勇敢。

 

 

 

 

 

 

文章校稿 & 審稿者: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 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 癒心鄉心理諮商中心

行政督導  林昀芊 諮商心理師

教育組督導  楊淑敏 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