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羽化前的陪伴 —漫談禮儀師在壓力當下的自我照顧

分享:

分享到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博(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信(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新視窗)  

羽化前的陪伴

—漫談禮儀師在壓力當下的自我照顧

 

 

 

陪伴別人的同時,你有好好陪伴自己嗎?

 

臺灣社會文化之演變,「喪葬禮儀」除了需要尊崇傳統之外,還需符合宗教、信仰規範。然而,從喪葬禮儀的儀式裡,可以感受其中隱含著往生者的生命脈絡,且富含在世者對往生者的思念。因此,在往生者羽化前,「禮儀師」便是在世者最重要的陪伴。

 

1967年,美國精神科醫師霍爾姆斯(Holmes)和雷赫(Rahe)關心生活事件對健康影響,對5000多人進行調查,發現生活中過大的壓力也會造成身心疾病。在此研究中發現壓力事件中,「配偶死亡」是壓力之首;「近親或家庭成員死亡」則是排行第五,由此可知,無論面對何種死亡,對在世者而言,都會帶給自己莫大的壓力。

 

無論在那一個國度,生之離,死之別,最是讓人避之唯恐不及,不願意觸碰,也常擾亂人心而不知所措。醫療場域中,即便醫師預告在世者,病人在世時間不久矣,但對家屬來說,接受親人死亡的心理準備,永遠不夠。當家屬面對親人吐出最後一口氣時,內心的震驚已難以言喻,在此驚惶不安的時刻仍得強自鎮定地通知禮儀公司到場,此時,禮儀師的出現與現聲,對處於失落氛圍的家屬來說,無疑是安定的能量。

 

禮儀師,身為在世家屬的陪伴者,既要擔起在世者對往生者的思念與牽掛,陪伴其因應傳統喪禮的繁文縟節,更要細緻地與其討論現實面(例如:棺木的選擇、骨灰罈的價格、塔位位置等)。禮儀師所承受的壓力,除了奠禮的完整規劃、如何完善陪伴往生菩薩走完在世最後一段路的外部壓力;同時也要面對如何妥善因應家屬心理層面的悲傷輔導及內心的衝擊、恐懼的內在自我壓力。

 

 

Picture3.png

1. 禮儀師陪伴在世家屬的心理壓力

 

 

禮儀師,當你默默付出並承受著外部與內在自我壓力並存時刻,你可曾好好陪伴自己、好好的覺察自己的壓力?。首先,我們需要先覺察自己的壓力從何而來?哪些是顯而易見的?哪些是隱而未見的?一般人想到「壓力」,會直接認為必然與某些人、事有關,紛擾思緒反而讓自己更加亂了分寸。

 

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Edward T. Higgins提出「自我差距理論(Self-discrepancy theory)」,說明每個人心中都有三種不同的自己。分別為:「真實我(actual self)」、「應該我(ought self)」與「理想我(ideal self)」。面對自我壓力時,可以覺察自我內心拉扯。Higgins認為,身而為人都有動機想要達成某種狀態,使得真實自我能夠自我引導到那樣的狀態。但,當內心若達不到標準,就會產生了所謂的心理差距(discrepancy)。心理差距越大,負向情緒困擾越嚴重,這些內心不舒服來自現狀與「期待」或「應該」的樣貌而有所落差。當「真實我」和「理想我」產生了差距時,容易產生憂鬱情緒;「真實我」和「應該我」產生差距之時,人們容易產生焦慮感受。偏偏焦慮和憂鬱又會讓自己的表現更難以達到表現水準,讓這樣的心理差距儼然成為自己壓力來源。

 

 

Picture2.png2. 職場上的自我差異理論

 

 

因此,先幫自己按下暫停鍵,透過上述理論來協助自己覺察壓力源。當突如其來的壓力衝擊自己時,可以使用「蝴蝶擁抱法」(圖3)來協助自己安頓不安的心,為你消除不安和緊張情緒。

 

 

Picture1.png

圖三. 「蝴蝶擁抱法」

 

 

蝴蝶擁抱做法,就是「雙手在胸前交叉,輪流拍打雙肩」。首先在腦海中描繪想要消除的不安或擔心的事情;閉上眼睛,將右手放在左肩,將左手放在右肩。以這個姿勢有節奏的輪流拍打左右肩膀,持續拍打兩分鐘配合呼吸,你的心神將會漸漸回穩,而有繼續陪伴在世者的能量。

 

 

 

 

 

文章校稿 & 審稿者: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 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 癒心鄉心理諮商中心

行政督導  林昀芊 諮商心理師

教育組督導  楊淑敏 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