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悲傷幽谷裡的勇氣』-談男性悲傷剝奪

分享:

分享到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博(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信(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新視窗)  

『悲傷幽谷裡的勇氣』-談男性悲傷剝奪

實習心理師 張祐瑄

 

 

2016年的美國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男主角Lee Chandler因疏忽失去了孩子,隨之失去婚姻。生命中一切的美好都逝去的他,遠離家鄉,行屍走肉般地在異地無止盡地做著雜活,試圖藉此逃開隱匿於心中的劇痛。收到哥哥Joe Chandler因病去世的消息,不得不返鄉處理喪葬事宜,才得知被哥哥指名成為侄子(Patrick)的監護人,就此,一個失去孩子的父親和一個失去父親的孩子從磨合到互相依賴,一起面對人生。

 

Picture1.png

(圖/取自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官方劇照)

 

 

身為一個「男人」面對心碎時刻

電影中男主角的寡言、陰沉、毫無生氣的模樣,讓人印象深刻,隨著劇情開展,逐漸明白主角的陰鬱是有原因。想起自己也曾經歷親友、寵物的離世,此時,仍深刻記得當時的處境--身為一個「男人」面對心碎時刻的無助。悲傷總是沒防備地陣陣襲來,快速地將自己拉進情緒的谷底,在這個墜落裡,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不知所措、無能為力。

 

「你連這種困境都無法克服嗎?」我總是嚴厲的對墜入情緒谷底的自己充滿批判與自責,正因如此,更無法將這些難受、痛苦的感覺告訴身邊的人,不只是擔心自己的低迷狀態影響到對方,也擔心身邊的人會如何評價如此脆弱的自己。於是我以堅強為武裝,渴望把悲傷這個「問題」給解決;渴望找到一根繩索,能夠把我拉出谷底。當時實在太難受了,想法一片混亂,似乎也搞不清楚自己究竟是在面對還是在逃避。

 

 

「堅強」和「壓抑」是一線之隔

 

歲月更迭,我的想法逐漸成熟,而悲傷濃度也隨著時間慢慢淡去,才稍稍有力氣能夠嘗試從文化的角度去梳理自身的悲傷經驗。青澀的學生時代,面對與伴侶分開,到成年後,承受親友離世,身邊的人多會勸告、建議身為男性的我,應該要勇敢、堅強、有擔當、早日走出傷痛的難關。在社會的眼光期許下,我無法允許自己有難過的權利,更不可能表達自己悲傷,順著社會期待,將自己活成一位在他人身陷危機時刻可挺身而出的靠山。但這樣的可靠特質,其實是一把雙面刃,一方面,雖然能夠讓身邊的人感到安全與可信賴,但另一方面,堅強和壓抑往往是一線之隔,「堅強靠山」的形象,也容易讓我們壓抑著內心真實存在的悲傷感受。

 

「我們一輩子都被提醒著要堅強。」這種心態對於大多數的男人來說,賦予了使命感、奮鬥目標,但同時也讓男人在面對生命裡的失落事件時,無論如何都得撐出「堅強靠山」的形象,無法接受自己存在著脆弱的一面。畢竟,「靠山」怎麼能崩塌?怎麼會需要被照顧呢?作為一位「男人」,這種根深蒂固的思維與行為模式,可能也導致了悲傷的自然進展產生困阻。

 

 

泅游悲傷之河是療癒的過程

 

悲傷無罪!當一個男人遭遇失落事件時,試著將那些無法輕易對他人說出口的話,好好地用紙筆書寫、手機記錄下來,心疼日復一日堅持著面對失落的自己,心疼努力著不被悲傷擊潰自己,難過時哭出來,並不代表男子氣概會有所減損;感到挫折時,向外求助並非軟弱的表現,反而在是盤點人際支持,努力募集資源,展現男人的情感、智慧與能力去面對困境,更能夠從中看見自己的勇敢與成長。唯有正視自身的悲傷情緒,我們的悲傷才能夠被好好整理,並從中找出生命的新意義。

 

在特殊的節日、場景,倘若悲傷再次來襲、心情再度墜入谷底,類似的無助、不安仍會出現,男人們可以在原有的信念之下,多做些事情來好好安頓自己難過的情緒。一次次地允許自己去經歷、泅游悲傷之河,欣賞自己的勇敢,此時,會發現谷底不再只有冰冷與令人窒息的空氣,或許還能夠感受到有人正在身邊堅定地陪伴著你。如果可以,甚至可允許自己先待在谷底一下再站起來,被淚洗過的眼睛能夠看的更清,走一走,你會看見光明的,就像勇敢的你,曾經經歷過並安度每一次人生的失落情境。

 

 

 

 

 

文章校稿 & 審稿者: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 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 癒心鄉心理諮商中心

行政督導  林昀芊 諮商心理師

教育組督導  楊淑敏 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