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化的契機—儀式的功能與療癒

分享:

分享到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博(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信(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新視窗)  

講座回顧:於2023年6月08日已正式成功舉辦於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癒心鄉

 

 

轉化的契機—儀式的功能與療癒

講者:張祐瑄 實習諮商心理師

 

 

 

「儀式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它讓今天和其他日子不同,使此刻和其他時刻有別」—村上春樹

 

 

在社區進行公益諮商的服務,見證許許多多民眾面對生活的辛苦。我們都知道或體驗「陪伴」可以療癒人心,但同時,也深深感受到陪伴者不可能隨時在側的限制。那有沒有一個機會,我們能夠提供自己所需要的陪伴?療癒自己的方法?作為一位助人者,也為以為心理學科的學習者,講者希望可以透過學理,這場講座分享介紹關於「這個方法」(儀式)的方向。從生到死,從個人到團體,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儀式」,可能是一場典禮;可能是一杯咖啡、一份禮物、一頓晚餐,可能是為了慶祝、紀念;也可能是為了緬懷、哀悼。「儀式」與我們的生活總是息息相關。

 

張祐瑄講者提到人類學家發現,早在七萬年前(尼安德塔人),就存在「儀式」。儘管型態、方法不一,從史前時代人們就開始進行儀式性的活動。「儀式」於人類歷史裡面源遠流傳,在許多文明中也扮演著重要的功能,像是古埃及文明裡的宗教儀式和祭祀、法老加冕儀式、死亡儀式和葬禮的儀式化;古希臘文明裡的公共儀式如奧運會和戲劇節的意義以及古羅馬文明裡的軍事儀式如凱旋門和軍團宣誓儀式。這些僅是古代文明中的一些例子,不同文明和時期的儀式類型與內容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儀式在文明中扮演了宗教、政治、文化等重要角色,體現了人們對於「社會規則、秩序」與「超越日常生活」(神祗崇拜)的追求,並對個體身份認同與價值觀、社會及文化的凝聚力產生深遠影響。

 

許許多多的「儀式」被傳承到了現在,有的時候,我們依然進行典禮:如,宗教儀式、婚禮儀式、社交儀式以及死亡儀式。但更多時候,我們不再吟唱、跳舞,不再需要使用精緻雕刻的工具、器皿。取而代之的是對生活的「儀式感」。「儀式」變換了形式,但至今仍被我們珍惜著。講者邀請現場的參與者一起回到彼此的日常去思考對自己來說,「儀式」究竟是什麼?會讓自己聯想到什麼?而在生活當中,自己又有什麼「儀式」感呢?

 

 

9.png

圖/參與者們都很積極的分享屬於自己的儀式感。

 

 

接著,張祐瑄講者表示在幾篇文獻當中,當代心理學家將儀式定義為:「一組預先設定好的象徵性行為序列,通常以形式和重複的動作為特徵,缺乏直接的效用目的」。簡而言之,「儀式」就是由一連串連續發生的行為所組成,並以固定形式和重複動作作為典型,一般上這些行為對於個體是具備象徵意義但沒有直接的效用目的(心理功能大於實際功能)。儀式感帶來的好處,可以擴展到個人之外,改善社會關係。英國考文垂大學(Coventry University)神經學家穆魯科姆(Valerie Van Mulukom)等人發現,一起從事儀式感行為,可以增進社會連結、產生共鳴,讓一群人心意相同、促進了信任,或是有著一致的目標或價值觀。研究當中,穆魯科姆進一步的說明:「儀式促進了社會網絡,比如頻繁的團體聚會,而擁有社會網絡經常與幸福感聯繫在一起。」

 

另外,儀式除了讓我們日常生活中能夠「預備」某些任務、挑戰,增加社群的凝聚力之外,也幫助我們度過了人生中某些最難熬的時刻,像是面對親人的離開。面對親人的過世,從事個人或團體儀式行為的人,可以減輕喪親之痛,這能夠讓生者和他們所愛的逝者之間,建立更牢固的內在聯繫。而當進行團體儀式之際,同時提供了一個哀悼的論壇,賦予或加深群體的社群感。此外,當我們經歷失去時,通常會讓我們感覺到生活一時失去控制,故有着一定流程步驟的儀式感行為,能讓我們重新找回對生活的一些掌控感。

 

為了讓參與者更好地體驗「儀式」的含義,講者張祐瑄帶領著在場的每一個人進行了他們自己的儀式體驗。首先,講者邀請所有參與者站在舞台前,從一張準備好的卡牌中抽取一張,並在抽取期間不要翻轉或閱讀卡牌;然後靜靜地返回自己的座位。當所有成員都完成抽牌後,講者引導大家進行冥想。接著,講者請同仁為每位參與者點燃一支屬於他們自己的小蠟燭,然後大家打開剛才抽取的卡牌,觀察卡牌上所寫的內容,進行自由聯想。最後,鼓勵大家寫一封信給自己。

 

 

10.png

圖/參與者在講者的帶領下走過屬於自己的儀式歷程

 

 

 

講者張祐瑄在講座的尾聲再次強調儀式對我們的心理健康和賦值有許多正面的影響。他表示儀式能夠提供給我們安全感和穩定感。在不確定的世界中,儀式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有秩序和預測性的框架。儀式標誌着結束和新的開始,創造出一個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讓我們可以暫時擺脫日常的煩惱和壓力,並專注於當下的體驗,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情感上的支持和心理上的轉換點。其次,儀式有助於情感表達和情感調節。儀式可以成為我們表達喜悅、感謝、悲傷或者其他情感的途徑。透過特定的動作、音樂、儀式性的言辭,我們能夠更深入地體驗和表達情感,並從中獲得釋放和慰藉。另外,如果儀式是一個共同的活動,還能夠幫助我們建立和加強社會連結,它們將人們聚集在一起,共同經歷和分享特殊的時刻。這種共同的經歷和參與有助於促進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互動或凝聚力。最後,儀式還可以幫助我們面對變革和轉變。無論是個人生活中的轉折點,還是社會文化中的重要事件,儀式可以提供一個過渡的場所和時間,幫助我們在面對變革和轉變時可以找到平衡和支持。

 

最後,他也跟參與者分享了如何增加生活的儀式感?

 

  1. 感知和專注:在日常生活中,嘗試更加專注和意識到當下的活動和環境。這種意識的增加可以讓您更加珍惜並體驗當下的時刻,從而為生活增加一種儀式感。
  2. 創建日常儀式:在每天特定的時間或活動中創建一個小小的儀式,例如早晨喝咖啡前的靜心、晚上洗澡前的放鬆音樂,或是每天晚餐時與家人一起在餐桌聊天、睡覺之前寫下給自己的鼓勵語句或對他人的感謝筆記。
  3. 為重要的時刻設計儀式:對於特殊的里程碑或重要的事件,藉由蠟燭、花朵等紀念物品,創建個人化的儀式來慶祝或者紀念。這可以是一個自我反省的時間,也可以是一個與親友共享的特殊活動。
  4. 使用符號和象徵:使用符號和象徵物品來代表特定的意義或價值觀。這可以是一個特殊的首飾,一個特定的書籤,或是一個家族傳統的物品。這些符號可以提醒您重要的價值觀並賦予日常生活更多的意義。
  5. 創造空間和時間:為自己創造一個靜心的空間和時間,空間並不需要太大,這可以是一個小角落,用於自我反省、冥想、寫日記或閱讀,安排一個療癒自己和重新連接自我的時刻。
  6. 共享儀式:邀請親友一起參與儀式性的活動,例如舉辦家庭聚會、與朋友一起舉辦小型的慶祝活動。這種共享可以創造出更多的社交互動和聯繫,促進人際關係中的凝聚力。


 

 

 

 

------------------------------------------------------------------

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大家都能活得健康、快樂。龍巖慈善基金會注意到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是一樣重要的,2023年除了持續支持國立臺北護理大學進行心理諮商專業人員的培育提供癒心鄉公益心理諮商中心的服務,並合作舉辦療癒人生系列的公益講座,希望不同的主題,陪伴認真生活的你!學習擁抱自己,找回自己內在的勇氣。

------------------------------------------------------------------

 

 


49193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