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擁抱大齡,開啟優雅的下半場之50+和30+的對話

分享:

分享到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博(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信(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新視窗)  

講座回顧:於2023年5月30日已正式成功舉辦於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癒心鄉。

 

擁抱大齡,開啟優雅的下半場之50+30+的對話

講者:陳瑩靜、黃鬱璿 實習心理師

 

 


本次講座以對話的形式進行,兩位心理師代表不同年齡層展開了一場深入的內心對談。『你已經有多久沒有和自己對話了?』或許不曾意識到,其實當我們選擇溝通,願意開始與自己或他人對話的時候就是理解彼此的開始。

 

在講座的一開始,兩位講員帶著參與者書寫最近令自己掛心的人、事、物 。陳瑩靜講員率先自我揭露跟大家分享了自己目前掛心的事件以此鼓勵參與者們可以更勇敢的分享。透過兩個不同世代的講員以及參與者們的分享,會發現其實無論在哪一個年齡層或是哪一個生命階段,其實彼此關心的議題永遠都離不開家人、健康、收入、親密關係以及自我實現。陳瑩靜講員表示,對於大齡者而言,正處在一個非常尷尬的階段,往前看是一片茫然,往後看卻發現美好的年華已經離自己遠去。雖然我們都知道每個人生下來就會有走向死亡的一天,多活在世上一天,就會朝死亡更靠近一點,對於死亡的話題感到避諱和不舒服。人們通常不喜歡談論死亡,因為它讓人感到不安和無助。然而,正確地理解死亡的存在對我們來說是重要的,因為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欣賞生命的價值和為我們的行為和選擇賦予意義。

 

我們會發現每個人都會下意識的逃避死亡和老化這兩個現實,我們從小渴望長大,但一旦成長為成年人,又開始擔心自己的衰老。這種社會現象在某種程度會體現在市場上,尤其是護膚品市場,其中的廣告常常強調會讓人看起來更年輕。這種現象反映了社會對於年輕與美麗的追求,可能是因為我們內心深處存在對於老化和死亡的恐懼。

 

「從牽著孩子幼小的手,到青春後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龍應台,2001

 

在父母眼中,無論孩子何種年紀,他們始終將其視為小孩。父母的嘮叨背後永遠蘊藏著對孩子的愛和關懷。父母的養育方式受到文化的影響,特別是在華人文化中,父母常用責駡來表達他們的關心,因為這是他們從上一代父母那裡學來的固有模式。正如之前的講座所提到的,當年長者進入中年時,他們會發現並非所有事情都能通過努力獲得,於是在害怕的驅使下,他們下意識地努力抓住每一件事——抓住自己的孩子、伴侶或工作。因為他們非常害怕失控而帶來的不安。特別是我們可以觀察到一些父母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緊抓自己的孩子,然而學會放手,重新經歷分化,是年長者需要學習的一件事。畢竟,要維持平衡的關係,首先要照顧好自己,因為在關係的天平上,其中一端永遠是自己。從兩位講者的對話中,我們會發現每個親子溝通問題的背後都隱藏著很多沒有說出口的真相和對彼此的猜測。兩位講者鼓勵大家學會在溝通中保持自我覺察,學會移動自己心理的位置去感受彼此之間的掙扎。畢竟,在一段關係中,改變他人或要求他人做出改變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改變自己才是我們能夠做到的。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擔憂和掙扎時,就應該為自己做出改變。

 


年輕時,當我們犯錯時,總有人願意給予我們再次機會好好學習。但當人到了中年時,我們會發現自己已經不被允許再犯錯。社會會將中年人犯的錯放在放大鏡下審視。在韓劇《車貞淑醫生》中有一句對白,描述了對中年人的衝擊:“年輕人犯錯,那叫失誤;但若是上了年紀的人,那就是無能。” 這句話也正好反映了社會對中年人的期望和要求。很多時候,中年人要走出舒適圈其實並不容易,因為他們害怕未知的改變。然而,並不是每個舒適圈都能讓他們感到舒服,只是他們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模式。因此,演講者提醒大家,在人生的半途中仍然存在選擇的權利,接受一點點的變動,將目光轉向內部,照顧自己。最後,他們表示人生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都不同。

 

在講座的結尾,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主任李佩怡教授希望在場的每位參與者好好思考自己追求的幸福是什麼。她表示,實際上,有時候改變並不需要過多思考,只要我們願意行動,改變就會發生。隨著時間的流逝,每一天我們都在變化,只是要細緻地感受這種變化,若不用心去察覺,很難看到。我們通常認為改變很難,是因為我們常常將目標設得遠大。李佩怡教授表示,對她自己而言,她追求的幸福就是過好每一天,然後告訴所有她愛的人以及愛她的人,她現在過得很好,讓他們可以放心。為了讓自己更幸福,她選擇每天感恩並計算自己所擁有的恩典和幸福。最後祝福大家也同樣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

 

 

講座花絮:

 

 

5030.png

圖1/ 講者與參與者的互動&參與者在講者的帶領下進行活動

 

 

 

 

------------------------------------------------------------------

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大家都能活得健康、快樂。龍巖慈善基金會注意到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是一樣重要的,2023年除了持續支持國立臺北護理大學進行心理諮商專業人員的培育提供癒心鄉公益心理諮商中心的服務,並合作舉辦療癒人生系列的公益講座,希望不同的主題,陪伴認真生活的你!學習擁抱自己,找回自己內在的勇氣。

------------------------------------------------------------------

 



49193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