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陪伴的意義與力量 The Meaning and Power of Companionship

分享:

分享到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博(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信(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新視窗)  

講座回顧:於2023年4月26日已正式成功舉辦於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癒心鄉。

 

陪伴的意義與力量

講師:張智宇實習心理師

 

 

 

在諮商中,我是站在當事人的左或右旁,略為後方一小步,為他點亮一盞燈,陪他前行……」——曹中偉

 

「請別走在我後面,因為我可能不會引路;請別走在我前面,因為我可能不會跟隨;請走在我的身邊,做我的朋友。」——卡繆

 

 

 

張智宇實習心理師在講座的一開始,就希望瞭解現階段對於參與者而言,「陪伴」的定義是什麼。對他而言,陪伴便是存在於一個人身旁,且無論彼此呈現什麼狀態,都仍然能讓雙方自在地看見彼此真實的樣貌。

 

從依附理論來看,個體的最早陪伴會影響一個人很深。主要照顧者與孩子的互動模式會深深地影響孩子對他人的看法。也就是說,這些早期經驗會成為孩子認識其他人的基礎材料。在依附理論中,成人依附型態描述了個體與他們重要人際關係的方式和模式。根據研究主要有四種的依附型態:

 

  1. 安全型依附(低焦慮/低迴避)

 

安全型依附者相信照顧者會在需要時提供支援和安全感,他們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和關心的。他們能夠在關係中感到舒適和信任,並表現出互相照顧和支持的行為。這種信念通常源自早期積極的關係經驗,有助於他們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

 

  1. 排除型依附(低焦慮/高迴避)

 

排除型依附是一種低焦慮、高迴避的依附型態。他們相信自己可以獨立生活,不依賴他人。對他人持懷疑和不信任的態度,避免親密關係和情感投入。這可能源於早期的經驗,使他們保持情感距離並避免依賴他人。

 

  1. 焦慮型依附(高焦慮/低迴避)

 

焦慮型依附是一種高焦慮、低迴避的依附型態。他們依賴照顧者情感上的支持,但對照顧者是否會回應自己感到不確定和焦慮。他們持有負面的自我價值感,渴望他人的愛和關注,並強烈需要他人填補情感上的空虛。這種依附型態可能源於早期的不一致回應或情感上的不穩定經驗。

 

  1. 害怕型依附(高焦慮/高迴避)

 

害怕型依附是一種高焦慮、高迴避的依附型態。他們對照顧者有強烈的情感依賴,但經常感到不安和害怕被拒絕。對自己價值感持懷疑態度,同時對他人感到恐懼。這種依附型態可能源於早期的創傷性經驗,使他們對親密關係和依賴感到害怕和不安全。

 

後期的個人經驗和關係的影響可以改變我們最初的依附型態。透過修正性情緒經驗,被陪伴的人可以重新建立信念:他人是安全的,而自己是值得被愛和關懷的。這意味著我們有能力在成長和學習中改變和發展更健康的依附模式,並建立更穩固的人際關係。

 

 

為何我們需要安全感?

 

我們需要安全感,因為它是我們心理和情感健康的基礎。在警覺狀態下,我們可能出現情緒激動和身體反應,而安全感可以幫助我們平靜下來,恢復冷靜。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是穩定的關係、關愛和支持。從小受到持續陪伴對我們影響深遠,它擁有重建對世界的信任和恢復安全感的力量。

 

如何陪伴?

 

為了可以讓參與者體驗到如何陪伴一個人,張智宇實習心理師邀請參與者準備一個自己最自豪的人生經歷,並且以4個人為一個小組進行分享。藉由講者提供的陪伴小卡,讓參與者能夠更自在的分享自己的經歷。在彼此分享的過程中,體驗陪伴與被陪伴的感覺。體驗活動結束後,也讓參與者分享一下剛才的感受和體悟。講者也強調方才的體驗都著重在言語技巧,但陪伴並不僅止於此,除了應對技巧以外還有肢體語言、心態、語氣和存在本身,都是陪伴的一部份。

 

 

張智宇實習心理師表示陪伴的力量在於它的實質性,無需言語表達,能夠透過非語言的方式深深影響著我們。當我們處於爆炸情緒下時,陪伴的存在顯得尤為重要。陪伴並不僅僅是言語上的支持,更包括你的心意和行為,以及你當下的存在。這些無聲的表達往往比言語更具力量,能夠給予我們安全感、理解和支持。

 

最後,張智宇實習心理師也提醒大家在照顧他人的同時,我們也需要學會陪伴自己。這包括對自己誠實和包容,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即使在失敗中,我們也能看到自己的努力並且欣賞自己。善待自己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在工作間喝杯咖啡、享受一頓精緻的晚餐,或者只是待在家中放鬆休息整天。以任何方式陪伴自己,就像我們用言語陪伴他人一樣。這樣的自我陪伴是重要的,能夠幫助我們照顧好自己,提升自我價值感和幸福感。

 

講座花絮:

 

0426陪伴3.jpg

 

圖1/參與者在講者的引導下積極討論

 

 

 

0426陪伴4.jpg

 

圖2/ 講員與參與者的互動

 

 

 

------------------------------------------------------------------

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大家都能活得健康、快樂。龍巖慈善基金會注意到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是一樣重要的,2023年除了持續支持國立臺北護理大學進行心理諮商專業人員的培育提供癒心鄉公益心理諮商中心的服務,並合作舉辦療癒人生系列的公益講座,希望不同的主題,陪伴認真生活的你!學習擁抱自己,找回自己內在的勇氣。

------------------------------------------------------------------




49193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