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回顧:於2023年6月05日已正式成功舉辦於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癒心鄉。
情緒智慧盒:情緒的功能與意義
講者:顧濤 實習諮商心理師
每個人在不同的時間都會擁有不同的情緒,即使此時此刻你感覺平靜,甚至沒有感覺到任何情緒,那也是一種感覺。
講座一開始,顧濤講者邀請參與者們靜靜感受自己此刻的感覺,並提醒大家透過身體的當下的感受來察覺自己的情緒狀態,如緊繃的胃、繃緊的肩膀或是冒冷汗等等。他解釋說,當視覺刺激進入我們的眼睛後,大腦就開始運作,並引發身體的反應。他進一步深入解釋了大腦在接收和反映情緒上的作用方式。這樣的講解讓我們更加豐富地了解了大腦是如何接收和反應情緒的過程。
情緒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們不僅能夠影響我們的行為和心理狀態,還能夠提供豐富的人際互動和自我認識的機會。首先,情緒有時可以作為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幫助我們避開痛苦和不適。例如,當我們感到害怕或憂慮時,情緒會促使我們尋找安全感,保護自己免受潛在的危險或傷害。情緒也可以激勵我們採取行動,改變不利的情況,並追求更好的結果。
其次,情緒能夠幫助我們記住人與事。當我們與某人有情感連結或經歷了情緒激動的事件時,這些情緒會使得相關的記憶更加深刻和持久。情緒在我們的記憶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讓我們能夠回憶起與特定情感相關的人、地點和情境。
第三,情緒也在我們的人際互動中起著關鍵作用。我們的情緒能夠透過非語言的方式表達出來,並影響我們與他人的交流和關係。例如,當我們感到愉悅和興奮時,我們的身體語言和表情會顯示出這種情緒,吸引他人的注意力並帶來積極的互動。然而,當我們感到憤怒或悲傷時,這些情緒也會影響我們的溝通方式,像是從演化心理學的一些研究可以發現憤怒是捍衛自己界線的功能,悲傷則是尋求相互依靠與安慰的連結功能。
情緒有助於我們覺察和了解自己。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時,我們能夠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需要、價值觀和願望。情緒是我們內在狀態的一種反映,通過觀察和反思自己的情緒,我們可以增強自我意識,提升自我成長和心理健康。
顧濤講者在講座中提到了心理學中的情緒分類,讓參與者更深入了解情緒的多樣性。首先,他介紹了原始情緒,如喜悅、憂愁、恐懼和憤怒等。講者表示這些情緒通常是對當下的事情最初的反應。例如,別人冒犯你時,你感到生氣。
其次,是次級情緒,這是在原始情緒衍生出的情緒反應。例如,很生氣的對人大吼後,覺得做過頭了就會產生罪惡感這個次級情緒。
第三,他提及了工具情緒。講者一直強調工具性情緒是有意識的也可能是無意識的,通常是為了達到某個目的,而產生的情緒。例如,在管教小孩的時候口氣變得嚴厲。這樣的情緒分類幫助參與者更好地理解情緒的不同層次和功能,並提供了更豐富的角度來觀察和理解情緒的運作方式。
「問題不是問題,如何因應問題才是問題」——薩提爾
當情緒來的時候,為了可以更幫助參與者去辨別以及理解自己情緒,顧濤講員也藉此提供了一份情緒作業單給參與者,方便每個人在遇到他們的情緒的時候,可以做為一個認識自己情緒的指南(請參考圖1)。此外,他也提到了薩提爾冰山理論可以幫助個體理解自己的情緒。情緒就像一座冰山,表面上只是我們能感受到的情感,而更深層的因素則是情緒的根源和潛在因素。通過這個理論,我們可以更深入地探索和了解自己的情緒。
圖1/情緒的指南
講座花絮:
圖2/參與者聚精會神的聆聽講座分享
圖3/ 講員與參與者的互動
------------------------------------------------------------------
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大家都能活得健康、快樂。龍巖慈善基金會注意到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是一樣重要的,2023年除了持續支持國立臺北護理大學進行心理諮商專業人員的培育提供癒心鄉公益心理諮商中心的服務,並合作舉辦療癒人生系列的公益講座,希望不同的主題,陪伴認真生活的你!學習擁抱自己,找回自己內在的勇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