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智與失落 Dementia and 「Loss」

分享:

分享到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博(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信(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新視窗)  

講座回顧:於2023年4月13日已正式成功舉辦於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癒心鄉。

 

 

 

失智與失落

講師:張瑜妏實習心理師

 

 

如果我是失智症….

我會感覺:正在死亡、我慢慢地在消失

我會漸漸看不懂這個物品、看不懂這個人、看不懂這個地方

但是我有我的需求、我有我的渴望、我有我的感覺

無法言喻的失落,需要我們「看見」這個自我剖析後最接近的初心

 

或許,他們記得的,是一種「感受」

 

 

張瑜妏實習心理師首先分享她在失智領域的觀察,並邀請大家思考與失智症之間的關係,以及自己與失智症的距離。她問道,躺在病床上的可能是你,是我嗎?這樣的問題引導我們關注台灣失智症的現況,65歲以上的老人中,大約每13人就有1位是失智者。這個數字讓我們意識到照顧者所沉重的負擔。

 

在講座中,一段照顧失智症者的家庭影片貫穿全場,讓大家看到在失智症者身體死亡之前,照顧者身上存在著一種獨特的悲傷過程。這個講座將從失智症照顧者的日常照顧模式開始,討論他們所經歷的悲傷歷程,並與一般臨終病人和身體死亡後的悲傷歷程作出區別。在面對失智症獨特的悲傷模式時,我們最重要的是關注失智症本身。


隨著失智症患者病程的進展,在極輕度、輕度失智階段,照顧者可能尚未明顯感受到失落,主要對失智症的診斷感到擔憂。然而,家庭照顧者仍然會經歷各式各樣的情緒。在失智症的病程中,從診斷到生命結束,這些情緒會一直跟隨且起伏不定,照顧者可能面臨預期性悲傷的衝擊(預期性悲傷指在實際失去之前出現的悲傷感)。當患者進入中度失智階段時,主要照顧者和家屬可能會感受到模糊性失落,即感受到失智症患者在生理上的存在,卻無法感受到其心理狀況的存在。

 

模糊性失落包含三個主要階段:

 

1.預期性,指家屬對於失智症患者未來的模糊不確定感。

 

2.漸進性,指家屬對失智症患者的變化和照顧產生無助感和逐漸失落。

 

3.確定性,指家屬面對失智症患者的現狀,可能選擇逃避或面對。

 

最後,在重度失智階段,隨著病患的健康狀況惡化,沉重的照顧負擔感會增加照顧者的情緒,令照顧者在病患臨死前感受到深深的悲傷。因此,失智症的悲傷是一種特定類型的預期悲傷,其特徵是失智症病程中獨特的失落經歷,例如複雜的連續失去和模糊性。照顧者和被照顧者之間缺乏解決衝突和分享感受的機會,這可能導致失智症悲傷的複雜性和長期性。

 

DSM-5與精神醫療角度來理解失智症者本人的失落,了解失智症是一種由腦部疾病、身體疾病、藥物或成癮物質使用所引起的持續腦部認知功能障礙疾病及相關症候群;且90%失智症者會出現精神行為症狀;失智症的病程因不同亞型(背後發病原因)而各有歧異。可以看到,與失智症相關的最重大失落發生在身體死亡之前,失智症悲傷的一個關鍵經歷是複雜的連續損失。早期損失包括記憶和溝通缺陷以及退出活動;接著包括烹飪、駕駛和穿衣能力的下降,複雜的連續損失數量眾多且具有周期性;家庭成員在疾病過程的擴展軌跡中經歷許多小損失和幾次大損失。

    

在失智症中,除了複雜的失落感外,模糊性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這是由於疾病進程中損失的方式和類型的波動性所導致的。舉例來說,當一個人身體死亡時,我們無法與他進行過去的衝突和解;然而,當失智者的身體仍然存活時,他對自己的存在感到困惑。失智者的認知和意識狀態隨著疾病進展而發生深刻的變化。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失智者失去了識別人格特徵和個人記憶的能力,這可能導致家庭成員面臨被模糊、遺忘的體驗。家人可能覺得失智者看起來不再是同一個人,或者在心理上無法與其建立聯繫。由於長期面對這種與損失、悲傷和負擔相關的困難情緒,解決這種悲傷的機制通常要等到失智者過世時才會啟動。

    

張瑜妏講師從全人角度(包括生理、心理、社會和靈性)來理解失智者可能經歷的失落。她邀請大家思考,如果自己是失智症患者,會有怎樣的感受?同時,她也提醒大家觀察失智症常見的情緒反應。透過影片,張瑜妏講師讓大家看見失智症家庭以及失智者所經歷的現象。最後,她分享了自己在失智症共照中心服務的經驗,提供了有關失智症照護和預防的資訊(圖1),並介紹了不同病程下的照顧模式的選擇(圖2),讓大家可以帶著這些方法回到自己的家庭。

 

 

補充資料_瑜妏.jpg

1/ 失智症的預防與照護

 

 

 

失智與失落補充資料1_瑜妏.jpg

2/ 照護模式的選擇

 

 

 

講座花絮:

 

0413失智2.jpg

圖3/ 講員與參與者的互動

 

 

 

0413失智4.jpg

圖4/參與者聚精會神的聆聽講座分享

 

 

 

 

 

------------------------------------------------------------------

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大家都能活得健康、快樂。龍巖慈善基金會注意到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是一樣重要的,2023年除了持續支持國立臺北護理大學進行心理諮商專業人員的培育提供癒心鄉公益心理諮商中心的服務,並合作舉辦療癒人生系列的公益講座,希望不同的主題,陪伴認真生活的你!學習擁抱自己,找回自己內在的勇氣。

------------------------------------------------------------------






49193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