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我愛的人,用我喜歡的方式記得我
實習心理師 蕭永晶
我們這一生,堆疊而成的記憶常常伴隨著特定事件與物品。這些記憶,無聲息長久地留在我們腦海裡;物品也靜悄悄的地依然如故於身邊。這些記憶與物品,後面都有⼀個故事,當我們為它們賦予了意義,便可以交織出我們與所愛之人獨有的羈絆。
物品因情感而有了獨特價值
幾年前,我的好友小丘分享了他外婆何奶奶的故事,一直讓我記憶深刻。何奶奶在90歲時,決定賣掉舊宅住進安養院。她在入院之前的數月,開始分送她身邊所有的東西,包括書籍、紀念品、相片…。小丘拿到奶奶送他的一個抱枕。拿著抱枕,小丘想起來那是多年前奶奶抱怨腰酸,小丘在旅行時,買來送給奶奶墊在腰後的抱枕。拿到奶奶退回的抱枕,小丘有點傷心,奶奶怎麼將他送的禮物退還給他了?聽媽媽說,奶奶剩下沒轉贈的東西和雜物,不是丟了、就是燒了。奶奶最後只留了幾本珍愛的書,和已失智多年的爺爺⼀起住進了安養中心。
當奶奶過世後,小丘偶爾想念起奶奶時會拿起抱枕摸⼀摸。他忽然想起當時自己在商場挑抱枕的情景。那時遠在外地的他,心裡滿滿對奶奶的想念和疼惜,想像哪個抱枕會讓奶奶靠起來最舒心、會讓奶奶笑容最燦爛。他突然有點懂了。這個精心挑選的抱枕被賦予了小丘和奶奶祖孫間的親密連結,讓他永遠記得當時的思念和疼惜。這個記憶,只存在他和奶奶之間,所以奶奶不是「退還禮物」,而是幫這個抱枕找到最好的新主人。
物品上面乘載我們滿滿的情感並賦予思念之意義,其價值已遠超過它本身的千萬倍。但當我們離世了,我們在世的物品意義也隨之消失,它又會重新回到原來的平凡。所有陪伴了我們一生的書籍、衣物、收藏品,對兒孫或其他家人並沒有什麼意義,若能在世之時,好好安排物品的新主人,除了延續物品的使用價值之外,還能決定希望我怎麼被對方記住、希望我怎麼被回憶,而不用擔心成為他們負擔。
死亡是「存在」還是「失去」?
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在「死亡與生命手記」(Yalom &Yalom,2021)一書中描述,他結褵超過六十載的愛妻瑪莉蓮因癌末而即將離世。某天,亞隆聽到房間傳來嬉笑聲,他好奇一看,原來瑪莉蓮和女兒們在房間中,一面談笑、一面討論哪個首飾、戒指、項鍊及胸針該由誰來繼承。甚至發信給世界各地好友,為她珍藏的書籍、文章、物品挑選下一位主人。亞隆雖然難以承受悲傷,「我覺得,所有的一切都在消逝。死亡吞噬一切,吞噬人生,吞噬記憶。」但,他也知道,這是延續愛妻另一個生命形式最美好的方法。就如同電影「可可夜總會」裡說的「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沒有一個⼈記得你。」當你的軼事被流傳、被回憶、被訴說,你就永遠都還在這個⼈世間。韓劇「我是遺物整理師」中也談到記憶和死亡的關係,「眼睛看不到,不代表不存在,只要你記得,就永遠不會消失。」死亡這件事的本身並沒有改變,但我可以選擇是要「存在」還是「失去」。真正的「死亡」是取決於我們的心念。
(圖/取自Netflix《我是遺物整理師》官方劇照)
幫我愛的人,用我喜歡的方式記得我
死亡也許讓事物變模糊了,但透過記憶和意義的連結,讓那些人、事、物真正刻在了我們的心中,變得真實無比的「存在」。
來到了生命旅程的終幕之前,需要好好提早整理身邊的物品,因為只有我們自己知道記憶的重量。提早整理,除了不讓家⼈因收拾遺物困擾外,幫物品們找到有意義連結的新主人,也能讓我繼續活在他人的記憶裡,用我喜歡的方式,被好好回憶。
參考文獻:
Yalom D., Irvin, & Yalom, M. (2021). 死亡與生命手記:關於愛、失落、存在的意義 (pp. 178).心靈工坊.
延伸閱讀:台灣也有「遺物整理師」:幫助逝者安心前往天堂、在世者繼續人生軌跡,是很美好的事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5472
文章校稿 & 審稿者: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 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 癒心鄉心理諮商中心
行政督導 林昀芊 諮商心理師
教育組督導 楊淑敏 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