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巖慈善基金會「最後一哩路的生命智慧」公益講座感動登場 以音樂與故事詮釋生命溫度 引領社會以正向態度面對生命終章

分享:

分享到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博(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信(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新視窗)  

長期深耕生命教育與生命關懷的龍巖慈善基金會,於11月9日攜手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及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系友會,舉辦「2025市民公益講座──最後一哩路的生命智慧:照護、陪伴、溝通與撫慰」。活動以音樂與故事交織開場,由克里蒙納獨奏家室內樂團帶來弦樂四重奏《微光之音》,改編自電影《破‧地獄》主題曲,並結合旁白敘事,在細膩悠揚的旋律中,引領觀眾感受生命的流轉與情感的溫度,展開一場象徵「儀式、崩解、穿越、重生」的聲音旅程。現場氣氛感動人心,吸引民眾熱烈參與、廣獲好評。

以生命教育深化對「最後一程」的理解

龍巖慈善基金會長期以推動生命教育與生命關懷為核心方向,期盼能引導社會以更開放、正向的態度面對人生的最後一程。當人們願意理解並談論生命的終章,便是在學習如何更深刻地去愛與珍惜。龍巖慈善基金會梁建芸董事長表示:「面對告別,我們學會的是如何擁抱生命;面對失落,我們找到的是重新去愛的能力。」這句話,道出了生命教育的真諦,透過不斷的探索與對話,我們逐漸明白——生命的終章並非終點,而是生命另一種形式的延續;悲傷也不只是痛苦,而是讓我們重新體悟愛與連結的契機。

圖一:龍巖慈善基金會梁建芸董事長:「面對生命的終章,不是告別,而是一場學習如何更深去愛的旅程。」.JPG

圖說 / 龍巖慈善基金會梁建芸董事長:「面對生命的終章,不是告別,而是一場學習如何更深去愛的旅程。」

圖二:圖說從音樂與故事交織中,感受「最後一哩路」的照護智慧與陪伴力量。.jpg
圖說 / 從音樂與故事交織中,感受「最後一哩路」的照護智慧與陪伴力量。

面對生命的失落:從悲傷到理解的療癒之路

在生命的旅途中,失落與悲傷無可避免。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林綺雲教授以《寬恕或和解—療癒失落喪慟的良藥》為題,分享「悲傷療癒花園」的理念,帶領大家認識面對悲傷的三個步驟:自我照顧、悲傷療癒與和解。林綺雲提醒,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癒花園」,擁有自我療癒的潛能,只要願意面對、尋求協助,就能邁向和解與寬恕,學會與失落共處,重建屬於自己的新生活。

圖三: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林綺雲教授.jpg

圖說 /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林綺雲教授:「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癒花園」,只要願意面對,就能在悲傷中重新綻放。」

臨終陪伴:在生死抉擇中實踐愛與尊嚴

馬偕醫院癌症緩和支持照護的林雨璇護理師,則以《生死探視:當生命被迫按下暫停鍵》分享臨床現場的真實經驗。當生命進入緊急與不確定的瞬間,醫護與家屬面對的不僅是「救與不救」的抉擇,更是對「放手」與「理解」的掙扎。林雨璇以細膩的觀察道出「陪伴」是照護最深的核心:當醫療無法再延續生命,真誠的陪伴本身,就是一種溫柔的治療。她看見人們對「生病」與「老去」的恐懼,也深知對話與理解的重要。當我們願意談論、傾聽與思考選擇,生與死便不再只是終點與起點,而是一場關於愛、尊嚴與真誠相待的練習與延續。

圖四:馬偕醫院癌症緩和支持照護的林雨璇護理師.jpg

圖說 / 馬偕醫院癌症緩和支持照護的林雨璇護理師以真實臨床故事,帶領大家思考「愛與放手」的勇氣。

用心說出口:讓愛與關懷成為生命最溫柔的告別

面對生命的終章,語言與愛的傳遞往往比醫療更能撫慰人心。台北馬偕紀念醫院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主任方俊凱醫師以《如何用心說出口:從療癒杯模式(CUP Model)到善終之道》分享他自創的溝通模式,帶領聽眾思考如何在疾病、臨終與關係的各個階段中,以真誠的表達傳遞理解與關懷,讓人生的每一段路都更安穩圓滿。

圖五:方俊凱醫師以實務經驗分享.JPG

圖說 / 方俊凱醫師以實務經驗分享「療癒杯模式(CUP Model)」,帶領大家思考溝通與善終的力量。

臨終照護的身心關懷:疼痛控制與家屬心理支持

台大醫學院藥理所副教授魏子堂指出,疼痛控制在臨終照護中扮演關鍵角色。透過了解止痛藥的使用與副作用管理,病人能在無痛與尊嚴中走完人生最後旅程,也讓家屬在陪伴過程中更安心。心理師楊淑敏提醒,臨終不只是病人的告別,更是家屬的心靈課題。學會原諒自己的不完美、接納無力與脆弱,並及時表達愛,才能在離別中找到和解的力量。

圖六:台大醫學院藥理所副教授魏子堂.jpg

圖說 /台大醫學院藥理所副教授魏子堂帶領大家了解安寧療護-認識止痛藥。

圖七:心理師楊淑敏提醒,臨終不只是病人的告別,更是家屬的心靈課題。.jpg

圖說 /諮商心理師楊淑敏提醒,臨終不只是病人的告別,更是家屬的心靈課題。

儀式與陪伴:讓未說出口的愛得以延續

龍巖禮儀師葉昭柔從臨終現場的經驗分享,如何透過儀式與陪伴,讓未說出口的情感有機會被傾聽、被修復。她提醒大家:「最遺憾的不是失去,而是還沒來得及說的愛。」當我們願意表達、願意擁抱真實,愛就能跨越生死,成為最溫柔的延續。

圖八:圖說龍巖禮儀師葉昭柔以真實經驗,鼓勵參加者及時道愛,讓「未說出口的愛」被聽見、被理解。.jpg

圖說 / 龍巖禮儀師葉昭柔以真實經驗,鼓勵參加者及時道愛,讓「未說出口的愛」被聽見、被理解。

面對生命的終章:從理解失落到活出愛與尊重

龍巖慈善基金會長期致力於推動生命教育與生命關懷,期盼能讓更多人理解當我們勇於面對並談論生命的議題,其實是在學習如何更深地去愛、更溫柔地去活。龍巖慈善基金會董事長梁建芸:『生命教育並非僅是談論離別,而是學習面對「有限」的過程,幫助人們學會「如何活」。』當我們願意直視失落,就能更懂得珍惜擁有;當我們理解離別,就能更體會愛的本質。

離別不是結束,而是愛與記憶的延續;而悲傷,則是一場重新理解生命意義的契機。龍巖慈善基金會透過定期舉辦的公益市民講座、教育課程與實際行動,持續深化生命教育的價值,傳遞生命關懷的知識與力量,陪伴民眾在理解與面對中找到平靜與安定。未來,龍巖將持續以溫暖而具行動力的實踐,倡議尊重生命、活出自主人生,讓每一次道別,都成為生命旅程中溫柔而圓滿的篇章。

圖九:大家專注的聆聽與思考,學習如何以愛與尊重面對生命的終章。.jpg

圖說 / 許多民眾參加市民講座,學習如何以愛與尊重面對生命的終章。

圖十圖說2025市民公益講座.jpg

圖說 / 2025市民公益講座-「2025市民公益講座──最後一哩路的生命智慧:照護、陪伴、溝通與撫慰」,邀請社會大眾共同展開一場動人又深刻的生命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