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遇見自己」系列講座回顧 : 喪禮之性別差異系統觀-我們可以圓滿走完最後一程嗎?

分享:

分享到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博(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信(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新視窗)  

PXL_20240516_031640145s.jpg

‧2024「遇見自己」系列講座‧
主題:喪禮之性別差異系統觀-我們可以圓滿走完最後一程嗎?
講者:柯筑瑄 諮商實習心理師
日期:2024/5/16 10:00-11:30
地點: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
‧學思樓五樓 觀頤講堂

〔癒心鄉心理諮商中心 實習心理師:柯筑瑄〕

對我來說,在有限的生命中陪伴大家探索「死亡」是重要的生命教育。講座透過大家聆聽蕭煌奇的末班車開場,牽動我們內在對於目送、離別的感觸和畫面。

華人文化中的婚喪喜慶是人生重要時刻,喪禮的重點在於如何讓生者安心,也讓逝者放心。首先是逝者放心,如何協助生者轉化悲傷情緒是核心。我先帶大家認識失落事件、悲傷、哀悼和失落感受,藉由卡通人物的生活化舉例,幫助大家理解雙軌擺盪理論,每當有親友死亡,不僅是具體的失落事件,也會帶來身心衝擊陷入悲傷之中。

筑1.jpg

經驗期間裡,人的生理可能出現胃空、胸悶;情緒有生氣、愧疚或無助等;認知容易陷入混亂和自我懷疑中;最後伴隨吃不下、睡不著、不想出門和哭泣現象。

筑2.jpg

再者是生者安心,每場喪禮都會看到家族成員聚首,送逝者最後一程,而喪禮就是協助送別逝者的歷程,它也是一種社會儀式,每個禮義習俗的背後都有其意涵。在傳統喪禮習俗中卻有性別差異,例如:很少女性捧斗或多半是男性長輩封釘。而影響哀悼的因素包含社會因素,性別差異延伸的限制,便有可能阻礙我們調節失落和悲傷。

筑3.jpg

然而,我好奇性別平權已行之有年,但何以在喪禮卻仍遭遇阻礙,我嘗試用學者Bronfenbrenner的生態系統理論,來理解喪禮習俗的影響,我們可以想成,從小到大我們無形中認同父母的價值觀,即便頭腦知道可能不合哩,但心裡就是會依循,身教真的大於言教;另外在Maslow的需求理論中,我們都有愛與歸屬的需求,渴望愛與被愛及對家族的忠誠。

PXL_20240516_025557711.PORTRAITs.jpg

圖說 / 參加者挑選一顆代表自己的石頭

PXL_20240516_025818649s.jpg

圖說 / 參加者繪製出自己的喪禮生態系統,把代表自己的石頭放在最影響自己喪禮觀念的區域中

雖然很多想法都難以被改變,但仍希望藉由此場講座作為拋磚引玉,讓大家反思性別在喪禮中的限制,並促進多元世代的對話與交流,祈願不再有靈魂受苦於性別差異,落實性別平權。


行政督導:林昀芊 諮商心理師
專業督導:張郁君 諮商心理師

PXL_20240516_033248055.MPs.jpg

圖說 / 合影留念並祝福柯筑瑄諮商實習心理師順利畢業、考照順利!

 

認識柯筑瑄諮商實習心理師

407425s.jpg

Q  準備這場講座對你而言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A  我覺得是,幫助我面對內在對「死亡」的焦慮和恐懼,以及不斷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反覆思索性別在喪禮中的議題,希望能夠促進多元對話和世代交流。

另外,如何將生硬的理論口語化,讓第一次接觸的民眾能夠聽懂,對我來說是相當寶貴的經驗,當站上台和大家直接互動時,我不只是個坐在諮商室裡等待的人,而是能主動走進人群和大家自然連結的人。

Q  是否能用一句話總結你透過這場講座帶給聽眾的祝福?
A  願所有靈魂都能感受到愛與被愛,也願不再有靈魂受苦於性別框架之中。

Q  將來在心理諮商的領域中最想關注哪個群體?
A  成人為主,關注性別友善、性別關係失落悲傷

-------

龍巖慈善基金會以『生命教育』、『生命關懷』為服務核心,發展全人教育、銀髮關懷、偏鄉兒童扶助和義助殮葬為主軸,連結龍巖禮儀服務的資源以及全體同仁和社區夥伴們的愛心,以實際行動傳遞對於生命關懷與社會公益的熱情,希望能引起社會大眾更加重視生命旅程的規劃,以及對於弱勢群體和樂齡族群的關注。

0914_基金會愛心.jpg
  愛你護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