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衛公益講座:「媽媽不想說再見-談母親分離焦慮」後記

分享:

分享到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博(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信(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新視窗)  

癒心鄉心理諮商中心X龍巖慈善基金會X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


‧2024「遇見自己」系列講座‧
主題:媽媽不想說再見——談母親分離焦慮
講者:劉怡文 諮商實習心理師
日期:2024/4/12 17:30-19:00
地點: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學思樓五樓 F515 觀頤講堂


今年第一場「遇見自己」系列癒心鄉心衛公益講座,劉怡文實習心理師率先於4月12日晚間開場,這是一系列由癒心鄉心理諮商中心主辦,龍巖慈善基金會、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協辦的生命教育公益講座活動,從四月到六月,共計有9位實習心理師分別主講8場講座。

S__22741077.jpg
圖說 / 劉怡文實習心理師揭開了今年第一場「遇見自己」系列癒心鄉心衛公益講座

講座中劉怡文實習心理師以「媽媽不想說再見-談母親分離焦慮」為題,引導現場身為親長,同時也身為子女的聽眾們進行分離的感知練習。她先以一張森林中一個孩子獨自邁向亮光的圖片,邀請聽眾分享觀看這張照片的感受,進而帶出親子間生理、物理、心理間的空間感。她強調從母親→孩子→母親這樣的歷程中,大家可能同時扮演"親"、"子"雙重的角色。然而,在這樣的親子角色穿梭之間,分分合合的日常生活行為如何造成焦慮的產生呢?根據瑪格麗特·馬勒(Margaret Mahler)的說法,造成成人心中焦慮的源頭可能是受到自身0-3歲間的生活經驗影響而來。

講師提到看似一般的日常生活正在不知不覺地影響著每個人的人生。不自覺的分離焦慮在無形之間塑造了個人的依附型態,這導致一個我們常思考的疑惑:社會是在幫你?或者是限制你?

 mary依附理論.jpg
圖說 / 瑪麗·愛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提出的依附理論(資料來源:劉怡文實習心理師講座簡報)

劉怡文實習心理師提到一個重點就是自己是否知道自己感覺如何?罪惡感、恐慌、失落、空虛、勉強、害怕、沒價值、吃不下......您可曾也有這樣的症狀呢?身體已經很誠實的反應出我們的心理狀態,但是我們卻無視真正的源頭——焦慮。

所以面對分離所引起的焦慮?我們如何和分離共處以化解焦慮的感受呢?劉怡文實習心理師指出彼此「理解」與「信任」的重要!對於親長和子女與我們之間的距離,不論是生理或心理上的,都需要透過彼此理解與信任來塑造出一個更減壓的依附關係,才有機會讓雙方各自發展出更平衡的社會關係。

378424_0.jpg
圖說 / 四分五裂與漂浮不定的圖像,蘊含著什麼祝福呢?

377894_0.jpg
圖說 / 花時間與自己對談、接納當下的自己就是美好的祝福

劉怡文實習心理師邀請所有的參加者依照自己內心對分離的感受挑選一張紅花卡,先透過這張牌卡和自己對談,然後和身旁的伙伴倆倆一組,彼此敘述自己的想法,大家在明亮的環境中敞開心門交流內心的故事,把這些感受轉化為送給自己的鼓勵。最後怡文為大家進行一場舒緩身心的正念時刻,為參加者帶來安定的感受,練習專注當下接納現在的自己,將滿滿的祝福送給現場每一位參加者!

377897_0.jpg 
圖說/合影留念並祝福劉怡文實習心理師順利畢業、考照順利!

 

‧2024「遇見自己」系列講座開放報名中: https://forms.gle/Et4kWdckEJxew9zFA

總海報心衛講座113.jpg

 

認識劉怡文實習心理師

S__22741081.jpg

 

Q    準備這場講座對你而言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A    將理論與經驗結合的過程,看懂一部份的自己,也能將這樣的看見與他人分享,協助他人看見自己的成長經驗如何影響現階段的困境,能與大家在這1.5小時時間「共同經驗」這一切是我最大的收穫。

Q    是否能用一句話總結你透過這場講座帶給聽眾的祝福?

A    願我們能作為自己的基地,能夠安心得離去,期盼著回來。在來去之間安在每個當下。

Q    將來在心理諮商的領域中最想關注哪個群體?

A    成人。關注議題:親密關係、親子關係、自我探索。

 

閱讀講題回顧.jpg

 

 

龍巖慈善基金會以『生命教育』、『生命關懷』為服務核心,發展全人教育、銀髮關懷、偏鄉兒童扶助和義助殮葬為主軸,連結龍巖禮儀服務的資源以及全體同仁和社區夥伴們的愛心,以實際行動傳遞對於生命關懷與社會公益的熱情,希望能引起社會大眾更加重視生命旅程的規劃,以及對於弱勢群體和樂齡族群的關注。

0914_基金會愛心.jpg 
愛你護你